新華網廈門3月7日電(劉默涵)老齡化問題和如何更好地推動社會養老工作,是歷年全國兩會聚焦的話題。“十三五”期間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提升養老體系有效供給、彌補養老金供求缺口、促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廣泛覆蓋依然是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廈門恒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興起的消費養老是中國社會的創新之舉,但是由于缺乏規范出現了眾多亂象,建議政府將其培育成為一個民間的合格的養老金計劃。
養老問題情況嚴峻 消費養老可成養老金制度重要補充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逾2.12億人,占總人口比升至15.5%,65歲以上占比達到10%以上,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國家。但另外一方面,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剔除財政補貼后,全國養老保險虧空將超過3000億元,比2014年的1563億元顯著擴大 ,養老金制度內的贍養率(退休者和繳費者比例)已經低于1∶3,社會平均工資替代率為40%左右。
“現在養老問題情況嚴峻,急需建立多層次養老金制度。”在柯希平看來,消費養老是中國社會的創新之舉,在面臨未富先老挑戰的中國,這是意義非凡的社會創舉,應當得到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所謂“消費養老”,即消費者在消費后,將原來由商家以實物或積分等形式對消費者進行返利,改為兌現養老金。消費養老是繼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含個人賬戶)、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之后的養老金第四來源,且具有拉動消費、和諧商家和客戶關系、增加養老金積累、充實養老金個人賬戶的一舉四得之功效。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城鄉人民幣儲蓄余額近4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萬億;按照0.5%測算每年預期消費養老基金1300億元,由于消費額基數較大,會產生龐大的養老資金供給,加之投資收益,消費養老基金將會產生很大的積累額。
消費養老制度亟待規范 不妨引入信托管理機制
“消費養老于2010年前后興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消費者認識到它的價值和作用,有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是,柯希平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缺乏科學和規范的管理,消費養老領域出現了一些亂象,陷入傳銷、違法私募基金等泥潭,背離了“消費養老”的初衷。
柯希平認為,消費養老具有跨區域、跨時間、跨行業的碎片化特征,消費群體分散,發生消費返利企業眾多,涉及的利益相關人繁雜,因此存在市場失靈。今年的全國兩會,他準備了一份名為關于“規范和扶持消費養老”的提案,并提出了幾點對策。
“消費養老是中國社會的創新之舉,建議政府有關部門介入管理,建立消費養老金合格計劃,設立消費養老基金管理的準入門檻,適時并入第三支柱,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并按合格計劃管理,將其培育成為一個民間的合格的養老金計劃。”在這份提案上他寫道。
記者注意到,這份題案的核心聚焦在如何建立消費養老金合格計劃上。
柯希平分析說,“消費養老”產生的權益基金無論是購買商業保險產品,還是直接做成公募私募基金,都無法做到“錢權分離、資產獨立”,更無法做到管理成本透明、信息披露充分,而這些恰恰是信托管理機制解決的問題。
“如果將消費養老這種非合格計劃像管理企業年金一樣,建立相互制約的信托管理機制,由專業的養老金管理公司合格管理,可以有效管控風險,保證實現受益人利益加強。”柯希平說。
這一方面,柯希平也舉了一個調研中發現的實例。
成立于2010年3月的上海德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以消費養老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價值轉換平臺。他們設計了一套“消費養老”運營機制,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作為受托人,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進行養老金管理,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擔任托管人和賬戶管理人。“消費養老”運營機制依照企業年金信托管理模式建立了聯合消費養老金合格計劃,從目前來看運行管理態勢良好,進展迅速,短時間內已為消費者積累數百萬養老金。
COPYRIGHT © 恒興集團 版權所有 閩ICP備08009988號-1 技術支持:3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