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林侃)“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以來,在區內先行先試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貿易便利化舉措、金融業務創新,對廈門及周邊地區的民營企業產生了深遠影響。”9日,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主席、廈門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柯希平對記者表示。
不過,通過調研、走訪,他發現,一些問題仍制約著民企投身自貿試驗區建設。
“一些中小企業依然對自貿試驗區政策不了解,‘去自貿試驗區發展能得到什么’是一些老總們掛在嘴邊的話,還有不少民企把‘改革’與‘政策紅利’畫等號,以為申請進入自貿試驗區就可以獲得諸多優惠政策。”
人才和服務跟不上也是瓶頸。他說,當前的人才引進政策偏向高端人才,針對中端人才的政策很少,高端金融、融資租賃、品牌運營、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緊缺。另外,自貿試驗區內產業鏈第三方服務配套還不完善,企業發展所需的知識產權、法律事務等服務平臺不足,導致企業需要跑往深圳、上海等地尋求幫助,增加了運營成本。
他認為,要在對自貿試驗區內的人才做出全面、動態分析的基礎上,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建立人才數據庫,定期向海內外發布人才信息、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目錄。“這方面,可以借鑒新加坡成立‘聯系新加坡’組織,推動企業與全球人才聯系的先進經驗。”
“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業內資深人士成立自貿試驗區專家咨詢委員會,借助他們在金融、服務貿易等方面的知識,為民營經濟對接自貿試驗區提供建設性意見;針對民企感興趣的政策創新內容,也可用培訓的形式進行解析。”
此外,他還建議政府出臺引進產業鏈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政策,對引進機構予以減免稅費、提供場地等政策傾斜;同時,對向引進機構尋求服務的企業予以項目補助。通過這種雙向的政策扶持,既為服務機構提供了豐富的客戶源,又降低了駐地企業服務費用,達到雙贏的目的。
COPYRIGHT © 恒興集團 版權所有 閩ICP備08009988號-1 技術支持:35.com